宁波舟山港。 浙江省海港集团 供图

  中新网杭州3月29日电(鲍梦妮)日前,一列装有跨境电商货物的海铁联运班列从义乌铁路口岸出发,在宁波舟山港搭乘海运专线发往德国威廉港,标志着“义乌—宁波舟山港—威廉港”直达欧洲快速物流通道成功打通。这也是宁波舟山港加速畅通全球供应链的新动作。

  海纳万舸,港定乾坤。作为共建“一带一路”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的“硬核”力量,宁波舟山港在2020年3月29日被赋予新使命新要求——要坚持一流标准,把港口建设好、管理好,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,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。

  五年来,浙江围绕“一流设施、一流技术、一流管理、一流服务”,推动宁波舟山港从世界第一大港不断向世界一流强港迈进。该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、集装箱吞吐量较2020年分别增长17.5%和36.8%,稳居全球第一和第三,港口核心竞争力、聚合支撑力、辐射带动力不断提升,成为浙江打造高能级开放强省的龙头,以及中国构建国内国际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。

  固基扩容“一流设施”

  基础设施是港口能级跃升的必需“硬件”。2024年11月,随着梅山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准箱,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唯一拥有两座“千万箱级”单体集装箱码头的港口。

  在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下,千万箱级“双子星”的落成强化了宁波舟山港集装箱通过能力的战略供给,进一步提升港口服务能力和对客户的吸引力。

  作为该港区2020年至2023年的现场管理项目经理,刘军负责梅山港区最后三个泊位的建设。“‘破千万’消息传来时,我在另一个项目现场赶工期,心情很激动。”刘军说,随着经济发展,宁波舟山港的基础设施建设总是略领先于生产需求,“梅山港区岸线总长为3950米,共有10个泊位,建一个就投用一个,因为生产等不起。”

  梅山港区的突破,折射着宁波舟山港在一流设施建设方面的持续发力。目前,宁波舟山港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超630座,岸线总长超10万米,其中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超200座,5万吨级以上大型、特大型深水泊位超120座,是全球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的港口之一。

  据悉,今年浙江一流强港项目计划完成投资超600亿元,新开工项目达27个。

  面向未来,《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(2035年)》明确要构建“一港、两核、二十区”新格局,重点提升集装箱国际枢纽港码头能力,统筹梅山、佛渡、六横、金塘等集装箱岸线资源开发,支撑打造五个千万箱级港区。

  科技加持“一流技术”

  夯实“硬基础”的同时,五年来,宁波舟山港在港口生产中不断融合5G、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令码头操作更智能、高效、安全。

  梅山港区龙门吊远控室内,身材娇小的“95后”女司机李丽轻移手柄,1公里外的龙门吊即同步装卸硕大的集装箱。她说,过去操作龙门吊需要爬到几十米高的设备间,司机岗位基本是男司机的“主场”。“现在远控系统的应用,让我也能独自远程操作3台龙门吊,大幅提升堆场的作业效率。”

  相较位于陆地堆场的龙门吊司机,负责将集装箱从船舶转至陆上的桥吊司机的工作,对操作精确度有着更高要求。

  “船身受潮汐和海风影响会倾斜晃动。即便有高科技辅助,操控桥吊调整动态的集装箱依旧考验着操作者的手上功夫。”全国劳模、大国工匠、宁波舟山港桥吊司机竺士杰思考着如何将多年经验融入新操作系统。其与团队研发出针对远控桥吊操作的“竺士杰操作法”4.0版本、开发宁波舟山港远控桥吊操作教材,培育了近500名远控桥吊司机。

  “一流”的内涵亦在于与时俱进。今年2月,宁波舟山港将DeepSeek大模型的多模态分析能力与深度学习算法融入智能闸口系统,实现车号、箱号、铅封号同步智能识别。

  “这让智能识别服务计算资源消耗大幅降低,支持单位时间内承担更多任务。”该系统负责人介绍,传统操作下需4人协作的集装箱查验流程,如今只用1人通过可视化大屏即可完成,大幅减少人工核对时间。

  推进无人新能源集卡、车路协同、自动化轨道吊等智慧化应用,因地制宜创新离岛智能化矿石码头运营模式……当下,向“智”而行、拥抱新质生产力,正让“一流技术”深度融入宁波舟山港的发展基因,成为“硬核”力量的重要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