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土特产”扎根于“土”——
靠山吃山唱山歌,靠海吃海念海经。有什么样的水土,播撒什么样的种子;有什么样的资源,发展什么样的产业。
陕北黄土高原,昼夜温差与充足光照造就延安苹果的脆甜多汁。总书记指出陕北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。
“这是最好的、最合适的产业,大有前途”。
基于一方水土,深挖资源禀赋,因地制宜,通过培育、激发特色产业生命力,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生机。
“土特产”鲜明在“特”——
突出地域特点,体现当地风情,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。
广西柳江之畔,酸笋与石螺的碰撞酝酿出螺蛳粉的独特风味,闻起来“臭”、吃起来“香”的小米粉搞出了大产业。总书记在考察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时指出,发展产业一定要有特色。
“螺蛳粉就是特色,抓住了大家的胃,做成了舌尖上的产业。”
深挖“土特产”背后的历史、文化价值,更好地提高产品附加值,走出一条富有鲜明特色,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,擦亮“金字招牌”。
“土特产”焕发在“产”——
强龙头、补链条、兴业态、树品牌,真正建成产业、形成集群,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近年来,总书记在各地考察中多次就此叮嘱。
在海南,强调“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,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、乡村旅游、休闲农业等产业”。
在贵州,指出“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,注重分工协作,错位发展、串珠成链”。
在青海,明确“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,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,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,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”。
......
小小“土特产”,一头连着农民增收,一头连着美好生活。产业振兴,一头连着农民的好就业、稳收入,一头连着农村的生机和活力。